top of page

第三章儒家學說之創始及發展

  • Writer: Leonard Kim
    Leonard Kim
  • Aug 19, 2017
  • 4 min read

一、「儒」的意義:

「儒」說文云: 『儒, 柔也。術士之稱。』論語云: 『子謂子夏曰: 「女為君子儒, 毋為小人儒。」』儒本為有知識材藝者之通稱, 故可有君子小人之別。儒家先起, 眾以此稱之。其後雖為一家之專名, 其始實亦一通名也。

二、西周與六藝教育的形成

西周建立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學教育體系, 教育內容是以禮. 樂為中心. 輔以射. 御. 書. 數形成六藝教育。西周官學分為國學和鄉學, 國學專為貴族子弟設立, 設在王城與諸侯國都, 鄉學是地方貴族子弟及致仕退居鄉里的紳士鄉官子弟。六藝教育的特點, 是學在官府、官師合一, 教師既行教學又兼國家事務。

三、儒家學說之初起

(一)孔子是儒家學說創始人

孔子是一個“儒生”, 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。孔子「有教無類」是歷史上開放平民講學與政教分離的第一人, 而且大量招收私人學生, 以六藝教學之;孔子有三千弟子, 其中七十人成為大賢。

(二)孔子一生高尚的品德與事功

孔子是中華民族偉大的哲學家、思想家、教育家。孔子的政治理想是「仁政」;孔子的中心思想是「仁」。論語一書論仁最詳, 清阮元謂「論語論仁凡五十八章, 仁字見于論語者凡百有五」。孔子的基本思想是人道, 人道的基本原則在于互助相愛。故樊遲問仁, 子曰: 「愛人」。又告曾子曰: 「仁者莫大於愛人」。可知孔子的倫理道德以「仁」為中心。

在論語中, 孔子是不語怪力亂神。所以,孔子的人生觀倡導入世精神, 即力行實踐的功夫;且反對功利主義。孔子曰: 「君子務本, 本立道生」。易曰: 「建其本而萬物理, 失之毫厘, 差以千里」。夫已者, 人之本, 德者,業之本;重道德與倫理的實踐。

(三)孔子對古代文献的整理: 詩、書、禮、樂、易、春秋。儒家所繼承的是堯. 舜. 禹. 湯. 文.武.周公. 相承下來的中華民族的文化, 從文献上說, 就是詩. 書. 禮. 樂. 易. 春秋等六經, 是代表六種文化的精神或六種類型的教養。簡單的說:

「詩」以道志, 而以温柔敦厚為教旨;是一種「表現生活」的指南。

「書」以道事, 而以疏通知遠為教旨;是一種「歷史生活」的法則。

「禮」以道行, 而以恭儉莊敬為教旨;是一種「社會生活」的規律。

「樂」以道和, 而以廣博易良為教旨; 是一種「情感生活」的軌道。

「易」以道陰陽, 而以潔靜精微為教旨;是一種「通權達变」的應用。

「春秋」以道名分, 而以屬辭比事為教旨;是一種「裁判道義」的圭臬。

六經合起來, 是整個人生和諧的教化; 既重群體, 又不抹殺個性;既範圍於理智, 又不忽視情感;既有規則, 卻又不至使這些律則僵化, 成為人生的桎梏。這種優越文化的光芒,是立國的常經大法, 代表中華民族文化的大統。

(四)孔子主張「正名」以救時弊

1、孔子目覩當時各種制度之崩壞, 以為「天下無道」而常懷想「天下有道」之時。故曰: 「天下有道, 則禮樂征伐, 自天子出。天下無道, 則禮樂征伐, 自諸侯出。」孔子以為苟欲「撥亂世而反之正」, 則莫如使天子仍為天子, 諸侯仍為諸侯,…使實皆如其名, 此即「正名」主義也。

2、論語云:「子路曰:『衛君待子而為政, 子將奚先?』子曰:『必也正名乎!』」「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對曰:『君君, 臣臣, 父父, 子子。』公曰:『善栽! 信如君不君, 臣不臣, 父不父, 子不子, 雖有粟, 吾豈得而食諸?』」

3、孔子以為當時因名不正而亂, 故欲以「正名」以救時之弊也。蓋一名必有一名之定義, 此定義所指, 即此名所指之物之所以為此物者, 亦即此物之要素或概念也。就人的職務來說,也就是權力與義務也。若使君臣父子皆如其定義, 皆盡其道, 則「天下有道」矣。

四、尊儒與科舉之影響

(一)罷黜百家. 獨尊儒術

在2100年前的漢武帝時代, 立魏其武安侯為相, 而隆儒矣。及董仲舒對冊, 推明孔子,推行「罷黜百家, 獨尊儒術」的政策, 使儒家著作成為經世寶典, 立學校之官, 州郡茂材孝廉。自此以後, 以利祿之道, 提倡儒學, 而儒學又須為漢武帝所定之儒學。於是「天下英雄, 盡入彀中;」春秋以後, 言論思想極端自由之空氣於是亡矣。董仲舒之主張行, 而子學時代終;董仲舒之學說立, 而經學時代始也。

(二)儒學通過科舉成為中心思想

1、在1400年以前, 大業二年(西元606), 隋煬帝楊廣開進士科, 確立科舉制度, 為選拔人才的方法。科舉萌芽於南北朝, 開始於隋, 而成型於唐。在南北朝時期, 舉孝廉、舉秀才等察舉方式代替了按門第選官的方式。隋文帝正式取消了九品中正制。使官吏的任用不再受門第的限制。

2、科舉制度在唐代繼續實行, 並得到很大的發展。唐代的科舉分為常科和制科。並建立了完整的制度, 儒家思想與著作, 又成為每個士人, 必須讀書學習儒學,經科舉孝試進入政府任職。

3、在1000年前的宋朝, 宋開寶八年(西元975)科舉制度形成解試、省試、殿試一整套程序。而皇帝親自復試的殿試制度, 成為一種基本制度。因此, 科舉制度有了省試、殿試的分工;特奏名(就是解試合格, 而省試或殿試落第的舉人, 經省試, 由禮部特別奏明, 直接參加殿試, 分別等第, 並賜給官銜的一種科舉制度)、殿試的實行, 代表科舉制度在宋初已基本完善。及後來的明朝, 雖然把儒學变成「理學」, 但儒家思想已深植人心。清朝雖是異族統治, 但朝廷却能重視滿漢文化的融合, 尊重儒家思想, 維繫着天下民心。

五、孔子


 
 
 

Comments


Featured Posts
Recent Posts
THE SOCIETY FOR
CONFUCIAN SOCIETY OF AMERICA

For additional information, contact us at:

info@confuciususa.com

625 West College St. #106

Los Angeles, CA 90012

Success! Message received.

@2017 The Society for Confucian Studies of America

bottom of page